《管理前沿问题讲座(劳保)》课程说明书
|
|||||||||||||||||
一、主讲教师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
姓名 | 宋士云 | 性别 | 男 | 学历 | 博士 | 职 称 | 教授 | ||||||||||
研究方向 | 劳动经济学 | 工作单位 | 必威 | ||||||||||||||
讲授课程 | 管理前沿问题讲座、社会保障学等 | ||||||||||||||||
二、课程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
课程名称 |
中文 |
管理前沿问题讲座 | 先修课程 |
劳动经济学、管理学 |
|||||||||||||
英文 |
Lectur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| 课程性质 |
专业提高课 |
||||||||||||||
学时 /学分 |
32 /2 |
授课范围 |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9级本科 | ||||||||||||||
授课时间 和地点 |
周一3-4节,周四1-2节;11-C201室 | 人数
限制 |
43 | ||||||||||||||
课程简介 |
本课程主要讲述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,如劳动就业、收入分配、工资决定、社会保障、社会福利等,目的主要是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,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扩大知识面。 | ||||||||||||||||
三、教学资源 | |||||||||||||||||
指定教材 |
无 | ||||||||||||||||
参考文献 |
1. 《从国富到民富》,卢现祥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1年第3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7期。
2. 《近年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问题研究综述》,付钦太,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》2010年第4期。 3. 《中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主要问题》,李实,《探索与争鸣》2011年第4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4期。 4. 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》,刘伟,《上海行政学院学报》2011年第1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0期。 5. 《工资增长: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》,莫荣、廖俊,《中国劳动》2011年第7期。 6. 《试论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经济效应》,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,《财贸经济》2011年第7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23期。 7. 《中国就业政策评价:1998—2008》,赖德胜等,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3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7期。 8. 《“民工荒”的原因、应对与劳工市场制度变革前景》,萧琛、胡翠、石文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0年第11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2期。 9. 《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》,王春超,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2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2期。 10. 《人口转变、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》,都阳,《国际经济评论》2010年第6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6期。 11.《劳动关系的现状、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》,章辉美、洪炉敏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1年第7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19期。 12.《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》,郑功成,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10年第5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2期。 13.《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社会福利制度统筹》,蔡昉,《经济学动态》2010年第12期;《新华文摘》2011年第5期。 14.《通用管理能力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。
|
||||||||||||||||
四、教学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
教学目标 |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让员工掌握有关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,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,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 | ||||||||||||||||
教学进度 (以周为单位) |
课堂讲授 |
实验、实习、作业、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|
|||||||||||||||
教学内容摘要 (章节名称、讲述的内容提要,课堂讨论的题目等) |
内容及时间、地点 |
||||||||||||||||
第9周 |
收入分配(一)1、2 |
||||||||||||||||
第10周 |
收入分配(二)3、4 |
课堂讨论 |
|||||||||||||||
第11周 |
工资决定5、6 |
||||||||||||||||
第12周 |
?劳动就业(一)7、8 |
||||||||||||||||
第13周 |
劳动就业(二)9、10 |
课堂讨论 | |||||||||||||||
第14周 |
劳动关系11 |
作业 |
|||||||||||||||
第15周 |
社会保障改革 |
|
|||||||||||||||
第16周 |
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 |
|
|||||||||||||||
第17周 |
考试 |
|
|||||||||||||||
学习方法 |
课前预习,课上听讲、记笔记,课后复习、浏览期刊网站。 | ||||||||||||||||
五、实践教学(含课程实验、课程论文、读书报告、文物考察、野外实习、写生等) | |||||||||||||||||
?? 课程论文、读书报告 | |||||||||||||||||
六、成绩考核 | |||||||||||||||||
平时成绩 |
占总成绩30%,其中含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出勤率。 | ||||||||||||||||
期末成绩 |
学期论文占70% | ||||||||||||||||
考试说明 |
缺席1/3学时者,取消考试资格,重修;总成绩不及格者,补考;补考不及格者,重修;补考或重修时,期末考试占100%。 | ||||||||||||||||
备 注 |
1.上课一周内,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、联络电话、手机以e-mail传送给任课老师。
2.若以e-mail与老师联络时,请于主题处注明你的班级、姓名及事由等。 3.本课程答疑时间、地点为:每周一14:30-17:30、必威B-305室。 4.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,若无法准时前来,应有请假条。 |